上海大学数字档案馆建设-第一期工程档案目录中心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创建时间:  2007/04/20  江浩   浏览次数:   

上海大学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于4月16日进入档案目录输入和扫描阶段,合作单位新影捷公司派遣7名工作人员常驻档案馆,其中5名工作人员负责目录的输入和校对工作,2名负责珍贵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扫描工作,经过一周的加工,基本符合建设计划,每日的数据库目录录入量达3千条,扫描照片每日在500张左右。
 上海大学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将从根本上转变档案管理的方式,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档案工作的重心从收集保管向开发利用转变。
  传统的档案信息工作是注重档案收藏和保存,其实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除保存历史记录以外主要是为了利用,这是档案工作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异地的远程利用,为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和途径。
2.实现不同单位行业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的全球化,作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共享的必经之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最根本的基础工作。离开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讨论档案信息共享就如无源之水一样。
3.对馆藏珍贵纸质档案原件得到最有效保护。
  档案的唯一性、原始性和凭证性决定档案是真实记录历史的重要体现,因此保护原始档案安全和可用性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数字化之后,档案利用方式从利用原件变成主要使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而不是从馆藏中调阅原始的纸质档案,特别是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珍贵的档案,档案原件从而得到了更加充分和有效保护。
4.档案利用工作实现管理者为主体向档案用户为主体转变。
  传统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者根据用户需求结合档案组卷的相关规则和检索方法以及档案排架规则调出原始档案供利用,数字化后档案信息的利用工作转变成由授权档案用户根据自身的调档需求,组建检索关键词在网络上实现随时随地的查阅档案信息,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方便了档案用户的查阅,提高了利用工作的效率。
5.实现档案信息一次数字化,无穷次利用和转换。
  在数字化档案过程中根据档案载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纸质、录音、录像、幻灯、照片等各种载体的档案信息经过数字转换和处理,同样无限次地再现其他载体档案信息的真实内容,档案信息的利用时效性和档案内在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和体现,可以实现档案工作价值的增值。
6.为电子政务和无纸办公的信息接轨创造无缝联接。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文档的普遍应用,根据国家对电子文档的标准统一和进一步规范,在相关法律的允许范围内,电子文档可直接采用数字方式存档,与早期纸制档案的数字转化信息共同组成数字档案信息库。

 
 
 
                       上海大学档案馆
                        2007年4月20日

上一条:转发上海大学《关于2007年五一学校放假的通知》的通知

下一条:档案馆关于调整接待研究生学位论文归档接待时间的通知